close

【插畫】【貼圖】【宅宅狗】節日 - 台灣綜合篇-#元旦 #元宵 #西洋情人節 #愚人節 #兒童節 #清明節 #母親節 #端午節 #畢業季 #七夕 #中元普渡 #父親節 #中秋節 #重陽節 #聖誕節 #新年

元旦,也稱為新年、公曆新年、陽曆新年、新曆新年或國曆新年,是指公曆的1月1日,也是世界多數國家地區的法定假日,放假日數則依各地民情而有所不同。慶祝方式上,主要以各種方式互相祝福,賀年卡是其中主要形式。


新春是指漢字文化圈的新年,傳統上以農曆計算,又稱農曆新年,另有歲首、正旦、新正等名稱。相傳始自舜帝立正月、蠻夷率服。[2]這一天中國以夏曆正月為歲首是儒家的「行夏之時」的治國要義和神道設教的深意,[3]依夏正(孟春正月)為一年的開始,可謂傳承先聖之天時要義。

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,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。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。從明朝開始,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(元宵節)之後才結束,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。

臺灣過年流傳著《沉島傳說》,其新年行事與傳統文化中的道教、佛教與民間信仰息息相關。隨著不同移民傳入並本土化後,仍保有其獨特性。古代臺灣人於除夕時有著「壓除凶事」、「驅鬼」之俗。除夕夜以黑鴨祭祀神明祈求壓除凶事;兒童則會購買口含鴨血、豬血或生肉的「紙虎」於門戶外焚燒;用以驅邪辟凶[12]。到了日治時期,人們曾在門頭掛著寫有「西方佛祖」白字的黑布旗,通常與柳枝與蒜根一同捆綁懸掛[13]。古代的過年也是台灣人的「結婚季」。民間迷信若婚禮不確實履行六禮便會受到神明懲罰。因此人們習慣在送神完後,便強制舉行婚禮。然而,基於迷信與節省心態,又習慣在除夕時將童養媳、新婦強迫「過門」、「合房」的戶內婚制,俗稱:「送作堆」。

早期在除夕這天,人們辭年、圍爐後便會在院埕進行「跳火盆」的遊藝。待到午夜「新正」後,家族成員著新衣,依序向神明、祖先行稽首大禮,禮畢燃放鞭炮慶賀元旦,稱為「開正」。現代社會,人們仍多半守歲至午夜,子時一屆便是新正。現代除了家中的「開正」儀式不變外,各地亦有宮廟的「福開廟門」與佛寺「除夕撞鐘」。此外,新興的年貨大街、民俗遊藝亦甚興盛。特殊的風俗亦包含「春仔花」、「鳳梨花」(旺來發)、「甜粿」與「長年菜」等。


 

元宵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是祭月、賞月的日子,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,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。

台灣元宵節

元宵節又稱「元宵暝」,為上元節夜裡的「迎鼓仔燈」活動。在早期,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,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。俗語說:「偷挽蔥,嫁好翁;偷挽菜,嫁好婿」(閩南語發音)。即使在日本時代同與日本人過西曆元宵節,但民間仍自行過農曆元宵節,因此當時日本殖民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,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鑽燈腳(臺羅:nng ting-kha)的信俗。

也有北天燈(平溪)南烽炮(台南鹽水)東寒單(台東炸寒單爺)等活動。


 

情人節(英語:Valentine's Day),在每年的2月14日。在這一天,有些人會贈送禮物給情人或心儀的人,例如會送巧克力、賀卡和花等,表達心意。近年,情人節被指過於「商業化」。基於宗教理由,南亞和中東等某些地區,情人節的相關活動受到規範。



 

清明,華人四大節日、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。清明節與春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,是指華人傳統會一家團聚共度的四個節日,故稱華人四大節日。另外,就祭祖而言,除、清、盂、九四節也是中華傳統節日裏的「祭祖四大節日」。漳州、潮州等地區則常在三月初三上巳節掃墓祭祖,稱為小清明。

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°時開始;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「三月節……物至此時,皆以潔齊而清明矣。」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、4月5日、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。《歲時百問》中說:「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凈,故謂之清明。」《曆書》:「春分後十五日,斗指丁,為清明,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顯,因此得名。」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,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。清明為臺灣、中國大陸、港澳等地少有根據節氣而定的節日、假日。


 

1931年,孔祥熙發起建立的中華慈幼協濟會提議,將4月4日定為兒童節。行政院在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五條中規定,4月4日兒童節有關機關、團體、學校舉行慶祝活動。

 


愚人節位於每年公曆4月1日,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,並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。在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、捉弄及取笑,往往在玩笑的最後才揭穿並宣告捉弄對象為「愚人」。玩笑的性質極少包含實質惡意,但個別玩笑由於開得過大而引起人們的恐慌,產生較大規模反響及衍生成為(傳媒)謠言和都市傳說,所以對於人們來說一般會加以避免如災難之事的玩笑。

 

 

母親節這一天,是一個特別感謝母親而慶祝的節日,而在世界各地的母親節的日期有所不同。母親們在這一天裡通常會收到孩子們送的禮物;而在許多人心目中,{康乃馨}被視作最適於獻給母親的鮮花之一。

美國的母親節由安娜·賈維斯(Anna Jarvis,1864-1948)發起,她終身未婚,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。安娜·賈維斯的母親心地善良,極富同情心,她提出應設立一個紀念日來紀念沒沒無聞做出奉獻的母親們,可是這個願望尚未實現,她就逝世了。她的女兒安娜·賈維斯於1907年開始舉辦活動,申請將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節日。節日於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式開始。1913年,美國國會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法定的母親節,並規定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,表達對母親的尊敬。而安娜·賈維斯的母親生前最愛的康乃馨也就成了美國母親節的象徵。

 

端午節是東亞文化圈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,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,又稱端陽節、端日節、午日節、五月節、五日節、艾節、端五、重午、重五、午日、夏節、蒲節,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送離五瘟神,驅除瘟疫的節日。後來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,在華人世界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,有人稱其為詩人節(有些地方是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),是華人三大節日之一,與新年、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中國大陸、香港、澳門、琉球、臺灣、日本、朝鮮半島、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。


驅五毒[編輯]

古代人們將蛇、蠍、壁虎、蜈蚣、蟾蜍等稱為五毒。民謠說:「端午節,天氣熱,五毒醒,不安寧。」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。每到端午節,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(即剪紙),或貼在門、窗、牆、炕上,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,以避諸毒。

吃粽子[編輯]

主條目:龍舟競渡划龍舟[編輯]粽子是大中華地區、日本關西至北陸地區、越南端午節的傳統食品。每到端午節前夕,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葉和包粽子,除自家吃外,親友之間還互相饋贈。端午吃粽子習俗源自中國東漢,當時,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。在荊楚地區,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,以祭祀屈原。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。現在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,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。如浙江的湖州粽子、四川的椒鹽豆粽、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。後世也象徵包粽=包中(諧音),意味著考試金榜題名的好兆頭。


懸香草(菖蒲、艾草等)[編輯]在大中華地區、日本、琉球,端午節會划龍舟。划龍舟較為普遍的說法,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,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。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,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,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。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,既然送邪,也就越快越好,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習俗了。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:船身窄而長,還有龍頭、龍尾和鱗甲等裝飾,船上結七彩,張旗傘。競渡時鑼鼓喧鬧、鞭炮齊鳴、萬人喝彩,場面極為壯觀。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,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。


有些地區會以菖蒲、艾葉、榴花、蒜頭、龍船花,製成人形,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。香囊內有硃砂、雄黃、香藥,外包以絲布,拴五色絲線[3]。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、洗頭洗屁股,例如有的地方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,用以辟邪,稱為洗百病,所以端午節亦有「沐蘭節」之稱。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。天中五瑞指:菖蒲、艾草、石榴花、蒜和龍船花。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;蒜頭有著濃烈的氣味,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;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,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,插在門口可以避邪,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;而艾草則代表百福,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,插在門口,可以使身體健康。現在看來,懸天中五瑞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:端午節時值初夏,多雨潮濕,病菌容易滋生,懸菖蒲、艾草等可以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,消除病毒。也有些地區因應當地出產的植物而有所變化,或將香草煎藥、搾汁服用。

雄黃酒[編輯]

雄黃酒,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炮製的白酒或黃酒,華人一般在端午節飲用,作為一種中藥藥材,雄黃可以用做解毒劑、殺蟲藥。於是古代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剋制蛇、蠍等百蟲,「善能殺百毒、辟百邪、制蠱毒,人佩之,入山林而虎狼伏,入川水而百毒避」。古人不但把雄黃粉末撒在蚊蟲孳生的地方,還飲用雄黃酒來祈望能夠避邪,讓自己不生病。古老傳說,端午節時白素貞不慎喝下雄黃酒,現出白蛇原形嚇死許仙的故事。

佩香囊[編輯]

傳統上女性會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,內裝芳香馥鬱的藥物如白芷、丁香等,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。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、小黃瓜、胖娃娃、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,掛在孩子的身上,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。

 


 

七夕,又名乞巧節、七巧節、七姐誕,發源於中國周朝,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,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(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7月7日),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。主要的習俗是乞巧、祈願。

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,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[1][2]。當時的七夕為祭祀牽牛星、織女星。漢朝以後,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,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。

 


推斷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,大約發生在西周時代,當時的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,故託言天上星宿以追求慰藉。當時的七月黃昏,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,清晰可見。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,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。[5]

織女星名稱的由來,可以從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的「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」來推敲得知,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,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。九月授衣,則必須八月裁製,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。

牛郎星名為牽牛,則有著「犧牲」的意思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:「牽牛為犧牲」,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、羊之牲畜。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,正好是草木豐茂,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;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,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;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。《禮記·月令》稱八月為「循行犧牲」,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,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,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。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,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。

台灣

七月七也是「七娘媽」的誕辰,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,床母是幼兒的保護神,台灣人有拜「床母」的習俗,有幼兒的家庭便在這晚祭拜床母,還會焚燒紙錢「四方金」(或「刈金」)和「床母衣」。除了在台南[15]、鹿港[16]還保有做十六歲[17]成年禮,傳統七夕民俗活動在台灣已日漸式微,但在廟方宣傳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,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七夕民俗活動。

 

重陽節(俗稱敬老節或踏秋節),農曆九月初九,二九相重,稱為「重九」。漢中葉以後的道家陰陽觀,有六陰九陽。九是陽數,固重九亦叫「重陽」。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,所以重陽節又稱「登高節」。還有重九節、茱萸、菊花節(日語:菊の節句)等說法。由於九月初九「九九」諧音是「久久」,有長久之意,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。重陽節與除、清、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。


 

中秋節是東亞文化圈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,起源於古代中國,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,約在公曆的9月至10月初。按照中國的農曆,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,古時稱為仲秋,因此民間稱為中秋,又稱秋夕、八月節、八月半、月夕、月節、 十五夜,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,象徵團圓,又稱為團圓節,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。除華人地區外,中秋節也是朝鮮半島、日本、越南、琉球的傳統節日。

此外,關於中秋節由來的傳說還有東亞各地皆有的月兔傳說、中國的嫦娥奔月、越南的阿貴傳說等。


在台灣,美濃的客家人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;宜蘭地區除了月餅,還吃一種以麵粉製成,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的「菜餅」;南部地區也有在中秋節吃麻糬及火鍋的習俗。[4]

台灣近年來盛行中秋節烤肉的風潮,中秋節前後家家都忙著烤肉。[5]

 

父親節是一個為感謝父親而慶祝的節日,始於二十世紀初的美國。每個國家的父親節日期都不盡相同,也有各種的慶祝方式,大部分都與家族聚餐、家庭活動、或贈送禮物等有關。台灣為8月8日

 


中元、佛歡喜日與盂蘭盆節是漢字文化圈一個傳統節日,道教稱為中元節、地官誕,佛教稱為佛歡喜日、僧自恣日、盂蘭盆節(簡稱盂蘭節)[註 1],民間俗稱鬼節、七月半。在漢字文化圈不少地區都有相關的節日活動,近世以來的習俗是佛教的佛歡喜日、盂蘭盆節,道教的中元節,加上東亞巫覡宗教及民間信仰習合而成。

節日的日期在農曆七月十五日(有些地方,尤以華南,是七月十四日,日本在明治維新後,一些地區改為格里曆7月15日,另一些則改為格里曆8月,接近農曆原來的日子。

臺灣[編輯]

主條目:臺灣中元法會

在臺灣,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,無論政府機關、公司行號、社區住宅、神壇廟宇,都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,擇日舉辦祭祀活動,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好兄弟(臺灣人對遊蕩鬼魂的尊稱),並祈求全年的平安順利。


 

聖誕節,又稱耶穌聖誕節、耶誕節,是紀念耶穌降生的節日,主要定於12月25日,東方教會則定於1月7日。身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,教會透過將臨期或降臨期來準備,並以八日慶典與禮儀節期延續慶祝。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、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方的公共假日;在教會以外的場合,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,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「聖誕與新年季」。

自從聖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後,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聖誕裝飾和聖誕老人傳說出現了。

 


元旦前日是元旦前一天,不少地區均有於跨年日舉行迎接新年的活動,而由橫跨跨年日至元旦的慶祝活動稱為跨年或元旦倒數。陽曆或新曆的除夕是在12月31日,農曆除夕則在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。跨年日指公曆12月31日(即一年的最後一天)至元旦的各種活動。近年來流行於此時進行節日倒數,以慶祝新的一年的來臨。

跨年日活動在很多國家會被視為與元旦不同的節慶。於21世紀的西方文化,最流行的慶祝活動是橫跨午夜的派對,多數亦會開香檳作為慶祝。


資料來源: 維基百科


line 貼圖小舖


張厚雄  IG Instagram_logo  :  wellsbears


張厚雄 FB de8804_e30cb34c424042c6aef57419871b7397 : 張厚雄 wellsbears







arrow
arrow

    張厚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